王小波曾在書里寫了一句很真實的話: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然而對于一些已到人生暮年的老人而言,最凄涼的大概就是:
明明不是孤家寡人,卻不得不孤身一人守著冰冷的家;
操勞半生終于將孩子撫養長大,久病床前時,卻常常看不到兒女的身影;
家人近在咫尺,卻依然感到一無所有。
人老了才漸漸明白:來人世走一程,沒錢沒車沒房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盡半生付出全部,最終養大的孩子,卻不如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最近,看到一個全網刷屏的真實故事:
網友在醫院上班時,接診了一位88歲的老人。
老人拄著拐杖,路都走不穩,說著不流利的普通話,努力地想要表達清楚自己的訴求。
大家聽了三遍才聽懂老人說的話:「在家摔倒了,手上劃了一個大口子,想打破傷風。」
但因為老人身上的傷口很大,她又獨自一人,只能簡單處理下傷口,然后送去大醫院治療。
值班大夫想跟老人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可她聽不太懂,也說不清,唯獨只記得兒子的電話號碼。
醫生只好給她兒子打電話,希望他能來醫院照看一下母親。
電話對面的兒子表示馬上會過來,但兩個小時后也沒來,而且電話再也無人接聽。
大家只能安慰老人:「再等等,您兒子就來了。」
老人聽完無奈地說:「我兒子?他不會來的,我走的時候告訴他我受傷了,要去醫院,他就坐在炕上,不下來。」
「他就坐在炕上,不下來。」短短9個字,老人平靜地說完后,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隨后老人拿出紙擦了擦眼淚。
如老人所說,直到網友下班,老人的兒子也沒有出現。
為人父母,無論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的吹打,也沒有養出一個「白眼狼」帶來的風雨更讓自己痛心。
《時間都去哪兒了》中有句詞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人世間,有太多父母,為了兒女的幸福,即便吃苦受累也毫無怨言,即使耗盡心血也甘之如飴。
可人性往往是不可估測的,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最悲哀的就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子女。
熱播劇《安家》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嚴夫婦為了供兒子上學,從農村跑到上海開了家包子鋪,起早貪黑,每天辛辛苦苦賣包子,終于攢了三百多萬。
兒子畢業后,計劃和女友結婚,便跟爸媽提出要用這三百萬買房。
老嚴和老伴兒商量了下,只要兒子以后的日子過得好,這三百萬花了也是值得的,于是滿心歡喜地給兒子在上海安了家。
沒過多久,新房裝修好了,老嚴夫婦收拾好行李,騎著三輪車興沖沖地搬去新家和兒子團聚。
沒想到,親家母先他們一步搬到了新房里,甚至連門都不讓老兩口進,面對此情此景,兒子也只是說:「你們先回去吧。」
最后,無處可去的老嚴夫婦只能帶著大包小包,回到簡陋且狹小的包子鋪暫時落腳。
而這些,其實就是當下正在蔓延的一種「新型不孝」:
孩子高學歷、有文化,明明有手有腳,卻不斷地向父母索取,依附著年邁的老人生活。
而父母傾盡半生把孩子培養成才,還總是和別人炫耀兒女有出息,不承想最后落得個老無所依的結局。
孩子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來自父母的付出,父母淚流滿面地看著冷眼旁觀的孩子。
孩子對「孝順」二字一無所知,父母余生只剩下無盡的等待。
晚年最殘酷的莫過于
子女的孝心是有前提的
作家高爾基有句很深刻的話: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里,藏著一個人的一生,也放著他一輩子最寶貴的記憶,關于家人,關于親情。
可這世間最殘酷的莫過于:一座「博物館」轟然倒塌,卻無人問津。
人不管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何處,更不能丟了自己的良心。
請不要讓孝順變成利益交換的籌碼,更不要讓這世上最疼愛你的人寒心。
世間福禍皆有因果,所有的家庭關系也是同理。
你付出的孝道,在將來某一天,也會一點一滴回到你身上。
當你老了,靠誰養?
白巖松說過一段很殘酷,卻很現實的話:
「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趁現在腿腳還能動彈,還能自己做主,就趕緊為未來做好準備,提前給自己的晚年預留一份尊嚴。」
如何過好晚年生活,體面地老去,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可忽視的考驗。
雖然老話里常說: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血雨腥風。
但只要提前做好規劃,未雨綢繆,為自己準備好養老的資本,也依然可以安然度過暮年人生。
與其一味地依靠子女,依靠旁人,讓生活充滿太多不確定性。
不如在生命的黃金時代,富養自己的身心,當你為自己撐好傘,自然不會被雨淋濕。
人老了,首先要為自己留好這三條后路,擁有對抗未知的底氣:
1.兜里有錢:你有多少存款,人生就有多少條退路,余生就能避開多少風險。
風雨俱來時,只要有屬于自己的屋檐,就不會害怕被淋濕。
2.身體無病:閑暇時多運動,作息保持規律,飲食營養均衡,定期做好體檢,身體安然無恙,是晚年幸福的前提。
3.心里無事:不要為還沒發生的事情擔憂,也別再為已經過去的往事耿耿于懷。調整好心態,修煉好情緒,放下無意義的煩惱,積極樂觀地面對每一天。
其次,不管到了多少歲,都要做好這3件事,打理好當下的生活:
1.培養興趣愛好:人一忙,日子就過得充實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練字、畫畫、爬山、養花種草、跳廣場舞等,都可以豐富你的生活。
2.豐富自己的認知:多讀書、多學習,豐盈自己的靈魂。同時也要謹慎一些,警惕各種各樣的騙局,守好自己的每一份財富。
3.學會享受生活
:在變老的路上,少一點「唉聲嘆氣」,多一點「喜笑顏開」,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最后,盡自己所能,處理好家庭關系,一家人在一起,有話好好說,互相理解,彼此包容,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很喜歡《飛屋環游記》中的一句台詞:
「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
幸福是每個微小的生活愿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愛你。」
愿天下所有的兒女都能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懂得換位思考,善待那個半生辛勞的老人。
愿世上所有的父母都能安享晚年,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