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于公元907年滅亡在了朱溫的手中。
那個雄踞天下、四方來朝的顯赫帝國最終也逃不過盛極而衰的興亡定律,走下了歷史的舞台,雖然它是被朱溫所滅,但真正王朝的掘墓人卻另有其人。
說起唐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安史之亂」是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從那時起,節度使這一職位漸漸做大,藩鎮割據呈尾大不掉之勢,相互之間爭奪地盤、擴充實力,儼然是一個個的國中之國,而受苦的卻只有老百姓。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隨著各地豪強向百姓征收更重的賦稅和強迫徭役,到唐朝末期,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
而在這其中又要數黃巢領導的起義軍最為強大,正是他帶兵攻入了帝都長安,從而撼動了唐朝生存的根基。
朱溫只不過是黃巢手下的一員悍將而已,當年像他這樣跟隨黃巢殺入長安的剛猛之人還有很多,但隨著黃巢起義軍的失敗,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黃巢,今天山東省菏澤人,年輕時也曾經是舞文弄墨、志在匡扶天下的有識之士。
但無奈在那個利欲熏心、官場黑暗的唐末,他的科舉之路注定是走不通的,他的落第也為后世留下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
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充滿了不屑、狂妄,但如果你讀過他5歲寫的另一首關于菊花的詩,就會知道黃巢的成事與他的科考中與不中關系并不大。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是何等的氣魄,原來黃巢與生俱來便有一絲帝王之氣。
長安的科舉不中讓黃巢徹底的失去了入仕的機會,也看清了這個腐朽的王朝已經不可救藥了,索性鋌而走險做起了私鹽生意。
販賣私鹽在中國古代是可以掉腦袋的大罪,但是富貴險中求,黃巢也因為生意而陡然變成了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賈。
公元875年,同為販賣私鹽出身的王仙芝首先發難,發動數萬饑民造了反,不久就攻陷了濮州和曹州。
黃巢為了相應王仙芝便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很快也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從此正式的走向了推翻唐帝國的道路。
王、黃二人的農民軍勢如破竹,一年之間就從河南一路打到了湖北,所到之處沿途關隘無不納城稱降。
朝廷這個時候才體會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但此時的官軍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勢,遇到農民軍基本上毫無還手之力。
強攻不成只能智取,朝廷里確實也有「能臣」,有人出了個詔安王仙芝的妙計。
朝廷冊封他為監察御史、左神策軍押押,并把冊封旨意和一應儀仗全都送到了王仙芝的根據地蘄州,而對黃巢及其一系將領卻絲毫沒提。
這無疑是朝廷使的一招反間計,沒能得到好處的黃巢果然火冒三丈,當眾就給彈冠相慶的王仙芝一個大嘴巴。
黃巢從此與王仙芝分道楊飆開始獨自闖蕩天下,并先后攻下了鄆州和沂州兩地,聲威大振。
一年后,王仙芝占領了羅城,擊敗了荊南節度使楊知溫轉而進攻江陵、申州,但在申州遭到了曾元裕抵抗,王仙芝的5萬農民軍終于成了困獸猶斗,在黃梅被全部斬殺,王仙芝本人也在這次戰役中不幸遇難。
王仙芝戰死之后,黃巢成了當時所有起義軍的執牛耳者,大家都奉黃巢為王并稱他為「沖天大將軍」。
而王仙芝下屬的一些幸存下來的將領也紛紛投靠到了黃巢的賬下,這其中就包括王仙芝手下的二號人物尚讓。
尚讓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鄉人,他對于王仙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他和哥哥尚君長一起與王仙芝發動了農民起義,黃梅一戰后,尚讓率領殘部突圍來到亳州與黃巢一部匯合,隨后便堅決擁護黃巢為王,成為了其麾下的一員猛將。
這之后,尚讓跟隨黃巢進入江西轉攻浙江,又從浙江攻占了湖南、廣東,黃巢繞著圈把大半個中國沿海省份占了遍。
兵精糧足的黃巢開始向朝廷提出了做天平軍節度使的要求,但朝廷并不答應,一怒之下黃巢決定直撲帝國的中樞長安。
公元881年,黃巢的詩歌成了現實,他帶兵攻進了那個曾經讓他失望透頂的大都市,而替他出榜安民的正是尚讓。
黃巢占領了長安后,很快就登基稱帝了。
他的政權國號為「大齊」,歷史上常稱為「黃齊」,尚讓則被黃巢封為了太尉兼中書令,可謂軍事、政治一把抓,是黃齊政權中權力僅次于黃巢的二把手。
剛剛建立的「黃齊」政權就出現了一幕血腥事件,由于黃巢進城后就大肆捕殺唐室宗親,引起了長安百姓的恐慌和極大的不滿,有人就偷偷的在尚書省門前的白墻上題了嘲諷黃巢的詩句,這一下可惹怒了尚讓。
尚讓統管中書、尚書兩省,自己的門前發生這樣的大事豈不惱怒。
于是他把當日所有在值的尚書省官員和閑雜人等全都挖去了雙眼并倒掛在院中,并下令捕殺長安城中所有會寫詩的人,認字的人也都全部充作徭役,這一次共計有5000余人的腦袋搬了家。
但好景不長,黃巢的大齊政權并沒有坐的長久,經歷了一次失而復得后,黃巢終于把長安丟了。
在3月份的作戰中,尚讓率15萬大軍與沙陀人李克用對決敗下陣來,被迫屯兵于太康,4年后唐軍包圍了太康,尚讓兵敗而逃。
這一年的5月份,黃巢的大軍圍困陳州300多天無果,只好回撤北歸。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黃齊」太尉尚讓突然率部下萬余人向感化軍節度使時溥投降了,尚讓的投降徹底的改變了戰爭局勢的走向。
很快,黃巢的軍隊就被李克用的「烏鴉軍」大敗于瑕丘,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萊蕪一帶,敗退的黃巢被其外甥林言斬殺,并準備將首級獻于時溥,不料路上被李克用的沙陀兵遇到,也做了刀下之鬼。
尚讓這個黃巢的心腹愛將,卻在關鍵的時刻從背后捅了黃巢一刀子,他的投降直接導致了黃巢最終的兵敗被殺,而他自己也在黃巢失敗后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尚讓最終也被時溥殺掉了。
對于跟隨黃巢打天下的這一干猛將,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朱溫了。
朱溫是今天的安徽省碭山人,正當黃巢起兵造反時,朱溫和他的二哥朱存一起投奔黃巢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在廣東的時候,朱存戰死了,朱溫則當上了小隊長。
黃巢建都長安后,身為同州防御使的朱溫被黃巢放在了東渭橋一帶,專為防御唐朝的東來援兵。
而后唐朝的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率大兵來犯,朱溫自知不是其對手便向黃巢請求發兵救援,但沒成想全被「黃齊」的左軍使孟楷留中不報。
公元882年的9月,忍無可忍的朱溫聽從心腹的建議,率領同州全城軍民投降了王重榮,并拜王重榮為舅父。
王重榮當即上報朝廷,正在成都避難的唐僖宗聞之大喜過望,立刻傳旨褒獎,并賜名為「朱全忠」。
「黃齊」的朱溫變成了大唐的朱全忠,黃巢失去了他的左膀右臂,而他的好日子也過到頭了。
跟隨河中軍行動的新任左金吾衛大將軍朱溫,一路攻城掠地很快就和李克用等部匯合,一舉攻陷了長安,灰頭土臉的黃巢被趕出了長安。
2年后朱溫已被封為汴州刺史,于是他滿心歡喜的前往汴州,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上任。
途中他接到了唐僖宗的旨意,由于當時黃巢正在圍攻陳州,朝廷便封朱溫為東北面都詔討使,主要是去解陳州之圍。
後來得勝回到汴州的朱溫,從此就有了開封這塊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還是在這一年,朱溫與李克用一起在中牟大敗黃巢軍隊,得勝后朱溫邀請李克用一起回汴州休息,酒席宴前李克用借酒撒瘋頂撞了朱溫,朱溫便趁夜深人靜的時候用火攻燒了李克用的大營,李克用僥幸逃脫了,卻與朱溫結下了不世之仇。
公元888年,唐昭宗繼位,加封朱溫為中書令、東平王,此時的朱溫不僅進爵了王位,而且位在三公是唐朝中樞的實權派人物。
2年后,朱溫與丞相崔胤合作一舉搬倒了權臣李茂貞、韓全誨集團,徹底掌控了朝局,隨后他便騰出手來又解決了曾經的戰友崔胤,成了朝堂之上一言九鼎的實際控制人,他此時已經進爵梁王,卻還要加九錫,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公元904年,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徹底攜天子以令諸侯,旋即他又發動了「白馬驛之禍」殺害朝臣30多人、
3年后,朱溫在一眾大臣的勸進中,假惺惺的上演了一部禪讓的好戲,登上了皇位,國號「大梁」,唐朝徹底滅亡。
當然此時的天下并不太平。
山西有世仇李克用父子,河北有燕王劉守光,朱溫也在發兵征討劉守光的途中身染重疾返回了洛陽,最終由于繼承人的問題,被他的次子朱友珪弒殺于洛陽宮中,時年61歲。
朱溫能當上皇帝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當年沒有把他的求救信交給黃巢的孟楷。
黃巢建立大齊后,孟楷官至尚書左仆射,是實權人物,然而他卻與朱溫不合,但當他沒有理會朱溫的求救后,卻沒有想到朱溫會選擇臨陣倒戈。
朱溫的倒戈直接加速了黃巢的滅亡,撤離長安后,黃巢向東急進便命孟楷為開路先鋒直取蔡州。
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投降,這之后孟楷又率兵圍攻陳州,但卻兵敗在項城被俘遇害,這也是導致黃巢圍困陳州300余天的原因,可見黃巢對于孟楷的看重。
黃巢的另一位心腹大將就是他的外甥林言,上面我們曾經提到黃巢兵敗瑕丘后正是被他的外甥林言斬殺的。
其實這是《舊唐書》的記載,而在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中則完全是另外一個版本了。
林言是黃巢的近臣加親屬,在長安時他是黃巢的控鶴軍軍使,也就是御林軍的總管,他手下有500名武藝高強的江湖高手,是保衛黃巢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屏障。
這樣的人物怎麼會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的賣主求榮的勾當呢?
在《新唐書》中的記載是這樣的,窮途末路的黃巢回頭一看只有忠心耿耿林言還跟在自己的身邊。
于是他對林言說:「你把殺了我吧,然后拿著我的首級獻與時溥,應該可以保住榮華富貴」。
林言當時無論如如何也不能殺了自己的舅舅,看著不忍動手的外甥,黃巢把心一橫便拔劍自刎了。
隨后無奈的林言只好砍下了黃巢的首級,但當他走到半路上時,就被李克用的士兵也殺掉了,隨后他的首級和黃巢的首級一起被送往了長安。
當然,黃巢賬下的猛將并非只有這幾人,蓋洪、許建、王璠等人都是跟隨黃巢南征北戰的驍將,但在退出長安城之后都再也沒有見諸正史了。
不出意外地話有很大的機率是戰死沙場了,但他們跟隨黃巢沖天香透長安之后,也算是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