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中,皇后宜修其實蠻悲情的,當然,她的悲情并不是她作惡的借口。
她的悲劇在于姐姐純元太過「美好」,把原本她最看重的給「奪走」了。
二女侍一夫的戲碼并不少見,但像四大爺這樣,一看到純元就無法自拔,直接拋棄懷孕的側福晉宜修,更是任由自己的大兒子夭折,實在是少見。
四大爺并不是「精/蟲/上腦」的人,咋能做出這麼不合常理的事情來呢?
純元入府發生在宜修懷孕期間,而這時正是「九王奪嫡」進入到末期,熾熱化階段。
此時,也正是各方勢力互相交織交換。
在德妃烏雅成璧的撮合下,烏拉那拉氏和烏雅氏為四大爺舉起了大旗,全力支持;而四大爺作為利益交換,后位必須出自這個氏族女子。
單單一個庶女宜修,其實分量是不太夠的,還需要嫡女的加成才行。
這才有了純元入府。
說白了,也就是【利益捆綁】和【利益交換】。
聯姻往往是最穩固的,但這個穩固的維系也是有條件的,二者的身價不能差太多。
就比如在《長相思》中,玱玹身處危機之中,需要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辰榮馨悅是最好的選擇。
但辰榮馨悅是拒絕的,因為當時的玱玹身價不夠。
所以,四大爺看到純元就無法自拔,只是戀愛腦的宜修看到的表象,本質上還是【互相利用】的問題。
除非之外,太后烏雅成璧的一句話也說明了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
「純元皇后性子太柔,不是正位中宮之人,惟有宜修才能保住皇后的寶座,不落入她人之手。」
這是從太后角度看到的純元和宜修。
而從四大爺角度看則是另外一回事兒。
之前寫文章提過,太后、皇上和皇后看似3個人都是普天之下的主子,但實際上彼此也會互相掣肘,進行權力的爭奪和合縱。
太后想要保住烏拉那拉氏和烏雅氏的權勢地位,皇上想要絕對的霸主政/權,皇后想要保住自己的后位,進而成為太后。
在這場權力的紛爭中,太后選擇了宜修作為自己的候選人;而四大爺選擇的則是純元皇后。
純元性子太柔,她不會對四大爺造成威脅,四大爺很好掌控她。
如果純元當皇后,產下皇子,就是嫡子。
但因為她的性子柔軟,不會逼迫四大爺立嫡子為下一任繼承人,四大爺可以【擇優入取】或者說自由選擇自己的繼承人。
但如果是宜修當皇后,宜修產下的皇子就會是嫡子。
以宜修的性子,斷然會使盡渾身力氣,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下一任繼承人。
甚至是會動用母家烏拉那拉氏和烏雅氏的權勢,來脅迫四大爺不得不選擇嫡子。
這并非四大爺所愿。
就如同四大爺很愛華妃,但絕對不會讓華妃生下年氏血脈的皇子,以防年羹堯的脅迫。
不管是華妃,還是宜修,抑或是純元、甄嬛,任何女人都無法動搖一個帝王的【帝王權術】。
于帝王而言,【萬里江山】才是自己最看重的。
當然了,在【帝王權術】之外,也并不是說四大爺就全然是冷血無情的。
畢竟,單獨的個人可以堅持矛盾的想法,體驗復雜的情懷。
多重層面、模棱兩可、常常對立的觀念的共存使生活顯得混亂,但它本身并不一定是壞事。
選擇純元,自是因為純元還有純元其他的好處。
比如,純元是有才情的。
四大爺曾說過,純元皇后走后,也就只有甄嬛能夠跟自己聊一下詩詞歌賦,可見純元才情不輸甄嬛。
比如,純元是有藝術細胞的。純元會跳舞、會刺繡、會唱歌……
只是遺憾,嫡女純元千寵萬嬌地長大,沒見識過世間險惡,不懂得這些只是錦上添花。
而宜修頗通醫術,也因此純元悄無聲息地被宜修害死了。
大氏族的子女,如若沒點【宅斗】【宮斗】的技能,也就不算是合格的氏族女子了。
所以,純元成了政/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