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正在經歷精美包裝!當代年輕人「考試型啃老」藏著啥秘密?
今年考研大軍突破520萬人,往屆考生占六成。那些每天啃著筆桿的考研黨,其實正用各種借口啃著爸媽的養老金。他們給自己的啃老行為披上了光鮮外衣,連當代年輕人的頹廢都包裝成奮斗的姿態。
舉個栗子哦,上周幫我洗車的阿強就屬于這類新型啃老族。這哥們房間掛滿法律條文貼紙,但手機銀行里每月至少十幾次「四舍五入到50買咖啡」的記錄。他爸媽總把菜市場特價雞蛋塞進保溫飯盒,而他確實在背法條,只是每次睜眼看到紅包就忍不住點開。
我家樓下的考研大神更有意思。陽台上晾著父輩新買的洗潔精,書房飄著母親蒸的松仁玉米,每個深夜電腦屏閃著刷題App的藍光,廁所門口堆著爸爸堆的早飯。更絕的是每次視訊會議前要用假睫毛給自己加層「奮斗濾鏡」。
這些新型啃老族最會玩就是制造反差。有人把拼多多砍價截圖做成考研備考表,用國考報名費當租房押金。他們精妙地平衡著自嘲「啃老第一名」和真學霸的人設,最后在朋友圈里收獲一波又一波的點贊。
說穿了這就是個時代頑疾。當考研變相成為就業通行證,當公考錄取率連冰山都算不上,年輕人只能踩著父母肩膀探路。但問題來了,一個啃著爸媽外賣的民法研究生,能在社會熔爐里燃燒多久?父母的月光會變成孤兒的望遠鏡嗎?
我個人覺得,與其在父母身上找安全感,不如看看自己身后站著多少接班人。當年被嘲敗給程序員的公務員,現在也得學AI寫公文了。真正的學歷含金量,得在雲服務平台里煉出來,而不是在父母的信用卡賬單上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