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為拿下濟南,48年毛主席以《失空斬》相喻,此戰若敗,先斬主帥許世友,再棒打副將王建安,并官降三級。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關鍵時期,為了給最終的決戰做準備,毛主席下令:攻濟打援!
不過此時,華東野戰軍連續作戰,急需休整,為了萬無一失,毛主席欽點許世友和王建安這對「虎將」聯手指揮,只是這兩人之間的過節著實棘手。
對此,毛主席只對王建安說了一句:打不下濟南,先斬許世友,再打你40軍棍,再官降三級。
1948年8月,毛主席將正在華北作戰的,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召回西柏坡,交給他一個只能贏不能輸的任務:解放濟南。
作為抗戰以來,我軍最先進入山東的軍事干部之一,王建安早就對遲遲未被解放的濟南,抱有一展革命之心,只是這里敵方守軍超10萬,可以說是塊難啃的骨頭!
如今黨中央終于下令,這自然合了他的心意,對此,他欣然領命。
只是,在領命之后,他心里還有點顧慮,因為此次的搭檔讓他著實有點頭疼。
原來,毛主席為了確保此次行動萬無一失,讓他和許世友搭檔,他做副將,許世友做主將。
兩人雖是老搭檔,但十幾年前,兩人有個解不開的恩怨,王建安有點擔心許世友會鬧情緒,影響大局。
對于兩人之間的恩怨,毛主席心里清楚,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打開陳因,直言讓他們握手言和。
他清楚,許世友和王建安都是將才,只要是涉及大局,他們自己心里都有數,不會把戰爭當兒戲。
而且,對于當年的事兒,旁人怎麼說都沒用,解鈴還須系鈴人,需要這兩人自己溝通才好。
況且這次「攻濟打援」戰略,之所以將這兩人再度湊到一塊,一方面是想要給他們創造和解機會,最重要的,還是軍事為主。
在毛主席看來,王建安在魯中、魯南得人心,許世友在膠東有威望,這兩人是‘山東兩虎’。
對這兩人來說,攻下濟南缺一不可,只有兩人聯手,才能讓戰士們心甘情愿地跟著他們沖鋒陷陣,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不過,當時,許世友正在艾山湯養腿傷,毛主席原本想讓他好好養好傷再出山,只是主將的人選挑了又挑,還是覺得許世友最合適。
于是毛主席再三對王建安囑咐:這是一場大城市攻堅戰,只能贏,不能輸。
王建安聞言,心中一震:
「請主席放心,我一定協助許世友同志打好這一仗!」
主席了解他們,知道濟南交給他們必定萬無一失,不過想起兩軍將帥之前的恩怨,也沒有什麼大的仇怨,也是到破冰的時候了。
于是在會話的最后,主席以《失空斬》為喻笑言:
「好!我們像演一出《失空斬》———你是副將王平。失了街亭,打不下濟南,先斬許世友,也要打你40軍棍,然后官降三級。」
對此,王建安自然知曉主席的用心,不僅希望他們拿下濟南,也希望自己和許世友的恩怨了解。
于是他再次保障拿下濟南后,按照主席的指示,找周總理夜談具體如何攻打濟南的戰事部署以后。
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并馬不停蹄趕赴山東。
而另一邊,毛主席安排中央軍委直接調將,通知正在艾山湯養腿傷的許世友即刻趕赴濟南前線,解放濟南。
接到軍令時,已是傍晚,但是許世友絲毫沒有猶豫,反而很是興奮,顧不上自己的傷還未痊愈,直接招呼妻子田普收拾東西,準備奔赴濟南。
結果,兩人換洗衣服都還沒收拾好,軍部的車已經在門口等著了,許世友啥也不顧了,拉著妻子急急忙忙上了車。
車子一夜未停,從艾山湯直達泰安兵團司令部,就位后他基本了解了「攻濟打援」的戰略部署,隨后向毛主席發去電報,對于目前的部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接到許世友的電報后,毛主席很是高興,當晚回復:你已到前方,甚慰。
隨后他認可了許世友的部署安排,并表示這場戰役要爭取1個月打完,但也要做好打兩三個月的準備。
這封電報,讓許世友心潮澎湃,他明白,這是毛主席對自己的認可和信任,也是自己為黨效力的機會。
此時,部下告訴他,王建安被毛主席任命為此次戰役的副司令員,協助他拿下濟南。
聽聞這個消息,許世友沉吟了一會兒,不過,很快他就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和對濟南的勢在必得。
許世友雖性格火爆,喜歡掄著大刀上最前線拼殺,是別人眼中的「粗人」,但在他粗獷豪爽的外表之下,藏著細膩精明的內核。
透過毛主席的安排部署、調兵遣將,許世友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王建安本就是個「軍政雙全」的人物,被稱為「軍中儒將」,不過他對山東兵團情況的了解,不如許世友熟悉。
而許世友擅長打險仗,而且有勇有謀,可以說是「虎膽英雄」,有了王建安從旁參謀,打贏的幾率會翻倍。
兩人聯手解放濟南,那是最好的組合,也是目前來看,最保險的安排。
許世友知道,這紙調令,是毛主席對自己莫大的信任,一定不能搞砸。
這邊許世友已經決定放下當年恩怨,而另一邊,王建安也在風塵仆仆地趕路。
一路上,王建安想象了很多兩人見面,可能面臨的尷尬情況。
但當他趕到指揮部的時候,這一路上的擔心全都消失了,因為他剛下車,就迎來了許世友的主動握手。
而這位素有恩怨的舊友,甚至還為自己擺上一桌酒席接風洗塵。
飯桌上,兩瓶高粱酒,兩位大將面對面的坐著,許世友最先開口:
「老王,自從延安分手,我倆這是第一次喝酒,酒到意到,過去的都過去了,誰也不再提。我先干了再說。」
說完,許世友直接仰頭一口悶,王建安見他如此爽快,心里的擔心在此時塵埃落定,他沒有說話,只是端起酒,同樣一口悶了。
十幾年的恩怨,隨著這杯酒被他們壓在心底,接下來的事兒,就是全力以赴,解放濟南,為最后的決戰奠定基礎。
1948年9月16日夜,解放濟南戰役打響,許世友安排攻城,東、西兩集團小心靠近濟南城郊,耐心等待。
當指針移到午夜12點,戰爭瞬間打響,一時間,炮聲震耳欲聾,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戰士們英勇沖鋒,火光幾乎照亮了半邊天。
而另一邊,戰士們蓄勢待發,緊盯敵人援軍,一旦敵人出兵支援,戰士們就會上前頂住,為攻濟部隊減輕壓力。
就這樣,經過8個晝夜的激戰,濟南戰役勝利結束,殲滅敵人十萬余人,甚至還活捉了王耀武,為最后的決戰打下了基礎,連周總理都說,濟南戰役可以稱為「三大戰役的序幕」。
對于許世友和王建安的此次聯手,譚震林在了解到主席那段以京劇比喻二人后,笑稱,這是毛主席讓他們在濟南城上演的一出《將相和》。
不僅濟南拿下了,兩位老友多年的恩怨也解決了。
也讓人疑惑,配合如此默契的兩人是因何結怨的呢?
其實王建安和許世友不僅是老搭檔,更是同窗,他們都出身貧寒,有著相似的經歷。
王建安原名為王見安,湖北人,幼年時因家境貧寒到處乞討為生,後來給地主放牛維持生計。
但是地主并不把他們當人看,動輒打罵。
17歲那年,在挨了一頓打之后,王建安一氣之下直接一把火燒了地主家的房子,為了不被抓回去,他跑到武漢投了軍。
不過,因為在部隊中見了太多與自己想法不合的理念,兩年后,他直接自己拉起武裝,而后遇到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地下黨,并與之合作。
1927年,王建安入黨,隨后參加黃麻起義,在黃安城戰斗中,他是第一個登上黃安西北城墻云梯的戰士。
隨后,他憑借戰功一步步從戰士到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為抗戰立下汗馬功勞。
而許世友是河南新縣人,因為家里實在窮得揭不開鍋了,他在8歲的時候跑到少林寺當雜役討口飯吃,沒想到反而練就了一身武藝。
學得一身本領之后,他回鄉探親,恰好遇見表弟被當地的土財主欺辱,一怒之下直接將財主殺死,接著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
為了不再流浪逃亡,他進入軍閥吳佩孚的部隊,到了1926年,他已經升到連長。
不過,官位的升階還是沒有撫平他內心的疑惑,直到共產主義的到來,讓他心里有了計較。
1927年,他回到大別山,投身當地的農民運動,隨后同樣參加了黃麻起義。
1935年,許世友接到一紙調令成為紅四軍軍長,彼時王建安擔任紅4軍政委,就這樣,兩人成為搭檔。
許世友性格剛強,說話直接,王建安心思細膩、愛兵如子,這兩人,一個是驍勇善戰的「虎將」,一個是擅長建軍的「儒將」。
這樣的組合,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隨后紅四軍在這兩人的指揮下,很是勇猛強悍,以打硬仗、險仗、惡仗著稱。
1936年,兩人共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成為同窗,這讓他們的關系更加密切。
但在1937年,這對搭檔卻因為一次軍事上的誤會,選擇了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
之后王建安曾多次想要與許世友緩和關系,但是許世友性子太硬,根本不想搭理王建安。
就這樣,直到毛主席通過「解放濟南」這個契機,捅破他們之間的窗戶紙,兩人才再度合作,上演了一場《將相和》大戲。
之后他們的革命歷程也越加繁忙,建國后,王建安將軍不計較職務高低,任勞任怨。
雖不在如戰爭時期上前線打拼,但是仍在國家的后方保駕護航,為新中國的建設出謀劃策。
許世友也作為肱股之臣為國盡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直到73歲,他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指揮,可謂鞠躬盡瘁。
他這一生正如他生前常念叨的:活著盡忠,死后盡孝。
兩位老將這一生,都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令人敬仰。
參考資料:1,濟南城下「將相和」,民間故事選刊,2009年3月15日2,國共內戰時期[毛.澤.東]為何故戲稱「先斬許世友」,人民網2017年6月13日3,濟南戰役——拉開決戰序幕的攻堅之戰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