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西游記》,相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那個機智過人、打虎英雄的孫大圣。他橫行天宇宙,曾輕輕松松地占領了天宮,也幾乎使如來佛祖無法招架。
這樣一個不受約束、桀驁難馴的梟雄,在旅途中遇到美艷動人的金圣宮時,卻一反常態,反復追問她在妖怪手中這些年是否自保得守。
這似乎讓人覺得極不相符。我們熟悉的大圣,豈是會在意這種事的人嗎?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洞察,你就會發現大圣追問背后,是他那顆真摯善良的心。他的問話看似迂腐,實則暖心體貼,充滿了對女性的閃光與關懷。
金圣宮,原是朱紫國王的正宮皇后。她生得秀外慧中,美貌動人。三年前,妖怪賽太歲攻打朱紫國,企圖擄走貌美的金圣宮。
當時朱紫國實力弱小,根本不是賽太歲的對手。為保全國家,朱紫國王只能犧牲金圣宮,將她獻給了妖怪。
金圣宮就這樣落入妖怪魔掌,與世隔絕三年。朱紫國王も為她日夜牽腸掛肚,痛不欲生。他四處懸賞通緝妖怪,卻始終無果。這讓本已虛弱的小國雪上加霜,國勢日益衰微。
朱紫國原本只是西域一個小小城邦,民風淳樸,人們過著質樸的生活。自金圣宮遇難后,朱紫國王也變得郁郁寡歡,再無心事國政,整日垂頭喪氣。
國中雖無戰亂,但百姓也在這低迷的氛圍中變得懶散奢靡。 這讓本就不強的小國越發衰弱,民不聊生。
金圣宮本是這國之光,人人景仰。她明艷大方,卻不賣弄風情,端莊大氣中透著知書達理。現在金圣宮一夜之間化作陰云,整個朱紫國也失去了陽光。百姓們不再努力耕作,官員們也喪失斗志,國家步步走下坡。
正當朱紫國王絕望之時,路過此地的唐僧師徒得知大王愛妃遭劫,悲從中來。他們決心出手相助,斬妖除魔,完成這樁俠義救美的偉業。
尤其是孫大圣,他一聽這里有妖怪作祟,便豪情萬丈,立刻就來了精神,恨不得馬上沖出去將妖怪生擒活捉。
但在此之前,他卻沒有直接問清妖怪的所在,而是反復詢問金圣宮這些年的遭遇。面對朱紫國王,大圣追問他日后是否會接納金圣宮。面對小妖,他則問及金圣宮這些年是否順從妖怪,有否自甘墮落。
如此反復追問貞潔,讓人不禁困惑:大圣豈是那般俗君子,會介意女子是否守貞不屈?若非出自善意,他何必如此在意?
其實,大圣之所以反復追問,根本不是出于介意金圣宮是否自保清白。相反,是因為他擔心金圣宮日后難以面對自己的名聲。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貞潔對女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哪怕是被強者擄掠,她們也會選擇自盡來捍衛最后的名節。殷溫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三年過去,金圣宮的名聲難免遭受損害。哪怕她百般不愿,但敵不過妖力,終究可能身不由己。這也是作為君主,朱紫國王最擔心的問題。
在古代,皇后的貞潔直接關乎君主的聲名和正統性。哪怕金圣宮是非自愿,一旦失貞,朱紫國王的聲譽也會受到嚴重損害。所謂后妃有辱,君主也會被視為昏庸無道之人。
所以大圣才一次次追問朱紫國王的態度。他擔心一旦金圣宮名節不全,國王日后就會棄她于不顧,那樣她的下場只能更加凄慘。為避免這種情況,大圣必須確認國王是否還會愛護金圣宮如初。
而在詢問小妖時,大圣又擔心金圣宮若已經自暴自棄,生活在妖怪手中,他也不方便擅自將她帶走。 因為那等于打斷了她現在的生活,也許會令她更加痛苦。
可見,大圣之所以執著問貞,并非介意金圣宮是否失節,而是在乎她的感受,想為她謀出一條生路。這種體貼入微的關愛,正是大圣溫柔內心的體現。
其實,大圣對女子的關懷體現在許多細節中。救真公主脫險時,他變成慈祥的老婆婆,細心照料公主,令她心安理得。這種變幻身份的體貼,也讓我們看到了大圣那顆善解人意的心。
在緊要關頭,大圣從不會因為性別差異而避諱退縮。面對困境中的女子,他永遠是最先伸出援手的那一個,而且往往默默地付出,不計較得失。
比如真公主無家可歸時,大圣化身老婆婆,悉心照拂,令她重新燃起生存希望。 還有紫霞仙子憂心血刀門滅門之事,大圣也是極力相助,無微不至地關心她的感受。
大圣對女兒的關愛就像慈母對女兒的呵護。他能夠細膩體察女兒的心思,想到女兒可能遇到的困境,然后變化身份來解決問題。這種程度的細心入微,是很少有男子能做到的。
西天路途遙遠,兇險異常。大圣能夠一路護送唐僧西行,除了是孝順如來,更是因為他那顆善良的本心。眼見弱者受苦,他總是把援手作為第一反應。
救人才是首要的,其余一切都可以打起折扣。我們敬佩大圣的無畏勇猛,但同時也要看到他善意的一面。也許正是因為內心善良,他才能成就如此偉業。
所以,當我們看到大圣追問金圣宮的貞潔時,不要以常人之心度之。那不過是他善意的外在表現,其內在動機才是真正可貴的。
在塵世采薇,路遙知馬力。大圣也終將積功成佛,托塔西天。而在那漫漫菩薩路上,善解人意,憐愛萬物,才是大圣最大的法寶。
這也是我們普通人值得學習的地方。不要被表象迷惑,而要看到事物本質。在這塵世浮華中,還有許許多多困頓于痛苦中的生靈。我們若能秉承大圣的善心,關愛他們,也許世界會變得稍微光明一些。
每個人都會有軟弱和痛苦的時刻,我們若能寬容善意地對待彼此,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溫暖。大圣的善舉值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學習,并在生活中貫徹實踐。
只要我們內心懷有善意,外在言行就會變得溫煦.面對他人,我們可以少些猜疑,多些體諒。用善意感化這個世界,也許我們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