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西游記》中的高手時,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孫大圣——他機靈過人,武藝高強,橫行天宇宙,無人能敵。
但除了這位明面上的頭號高手,小說中還隱藏著許多不世出的頂尖強者。他們高深莫測,實力深不可測,讓人不得不慎重對待。
五莊觀,位于花果山黑松林深處,四季鮮花盛開,密不透風。這里修建有朝南的人參果樹林,每日清晨可見瑞靄騰起,朦朧中漾著甘甜的人參果香。
吃了這千年人參果,便可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這里便是地仙鎮元子的道觀五莊觀。
鎮元子本名李普陽,自幼便有靈氣,與常人不同。
他喜結草為鳥,積雪為狗,無所不能。十幾歲便隱居深山,與猿猴為伴,終日采藥煉丹。后得天書悟道,道號普陽真人,開創了五莊觀,傳道授業。
鎮元子淵博學識,掌握無上道法,尤其善于煉制長生不老丹。他在五莊觀內栽植千年人參果樹,采露飲霞,煉制人參仙丹。只要服食這人參仙丹,立刻可以增強功力,延年益壽。
鎮元子創立的地仙宗法傳甚廣,很快聲名遠播。無數人慕名前來拜師,希望能修仙長生。但鎮元子只收少數悟性高人為徒,多數求道者無緣一見真容。
故而地仙宗的法力深奧,只傳于少數核心徒弟。外人難以窺知真諦,這也更添了鎮元子高深莫測的神秘感。
鎮元子與元始天尊交好,兩人常常云游四海,高談闊論。元始天尊喜他的才學與膽識,時常邀他前往靈霄寶殿聽講。鎮元子也以能與天尊比肩而自豪。
他傲慢自大,從不拜見三清道祖,只認元始為友。但其實他內心也明白,要超越元始天尊,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日,元始又忽然傳召,說是有新講要開示。鎮元子不得不禮貌辭退幾位上門求道的道友,匆匆駕云前往天宮赴會。他不放心五莊觀,便交代兩個道童好生看守,尤其要照看他心愛的人參果樹。
誰知這時唐僧師徒剛巧路過五莊觀,想尋一處落腳。鎮元子雖不在,但已算得他們今日必到,吩咐道童好生招待。
可那猴子孫大圣從小目空一切,見二童傲慢,心起惡意......
如來,是佛教最高的至尊,被尊為古佛、佛祖。他本是西天極樂世界的凡夫,后經過無量劫的苦修,終于開悟成佛,道號清凈無為如來。
如來智慧深遠,功德無量。他能觀察三界萬物,洞悉過去現在未來。又擁有無邊神通,能夠自在出現在任何世界。所以他是一方的主宰者,佛門無上尊者。
500年前,如來正在靈山給諸佛講經說法。忽然他神通一現,看到東土大唐有一個石猴正生出靈智,若不加以遏制,日后定會大禍世間。
于是他變出一座五行山壓住了這只聰明的石猴子,把他封印在山下。
500年后孫悟空大鬧天宮,如來方才放他出世。他意欲降服這個猴子,拯救蒼生。
這日孫悟空在天宮橫行無忌,戰無不勝。玉帝的百萬天兵難敵他的金箍棒。無奈之下,玉帝只得派天蓬元帥請如來老佛出面收拾殘局。
如來不動聲色,變出個巨大的佛掌,與悟空打賭。他說:「若你能夠跳出我的掌心,我就屆你到天宮坐坐。」悟空信以為真,使出平生全力向外狂奔,卻始終無法跳出如來的掌心。
如來見時機已到,輕輕一翻佛掌,再次將悟空壓制在五行山之下,封印500年。
手段之高超,實力之深不可測,令全天庭無不敬畏。玉帝對如來禮賀不已,稱他佛門至尊,一世盛名。諸佛也都來向如來請法,無不對他推崇備至。
可見如來在佛門中的地位無人能比,堪稱一方領主。他出手制伏猴子,只是手到擒來。這更顯示了他的強大法力。
鎮元子困住悟空后,要他救活人參果樹來贖罪。孫大圣求了半天,終于還是求助觀世音。
觀世音大士,則是南海一方的菩薩。她聽聞唐僧取經之事,暗中派小猴子保護,一直注意這次西天取經。可以說,觀音與唐僧師徒同是佛門中人。
鎮元子素來傲慢,從不拜見三清佛祖。他萬沒想到孫悟空竟找來觀音大士,登時慌了手腳。鎮元子躬身謝過觀音,稱自己的事「小可」,不敢勞煩觀音大駕。
其實他內心極為慚愧。鎮元子自視甚高,向來瞧不上那些吊腳坐、跏趺坐的和尚。沒想到今日誓要收服的猴子,竟找來如此高貴的佛門人士。這要讓外人知道,自己豈不成了天底下的笑柄?
所以鎮元子小心翼翼地拜見觀音,生怕自己一舉一動有失規矩。他緊張地揣摩觀音的神情,唯恐說錯一個字眼惹惱了這位大菩薩。幸而觀音仁慈,并未計較鎮元子先前的無禮,只是笑而不語。
觀音輕輕念了咒語,人參果樹立刻活了過來。鎮元子頓時臉上發熱,這日觀音顯靈,自己的人參樹都救不了,實在太丟臉。
他低聲下氣地行禮道謝,誓要改過自新,不再目中無人。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觀音的本事顯然高人鎮元子一等。而我們知道,500年前壓制悟空的如來佛祖,更是觀音的佛門之尊。由此推測,如來的道行實力,必定遠在觀音和鎮元子之上。
所以,盡管鎮元子武藝高強,仍是難逃在如來面前黯然失色的命運。這對鎮元子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教訓。
可以說,鎮元子和如來分別代表了道教和佛教的最高成就。但二者畢竟有差,佛法淵深,實力境界顯然高人道教。
鎮元子需要意識到,他終究難逃有人高低之分的宿命。但這也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輕視鎮元子。佛說萬法平等,我們不應分高低貴賤看待他人。
鎮元子和如來都在自己的道路上精進,這都是值得敬佩的。或許對鎮元子來說,這次經歷更是一次寶貴的反思機會。當他放下傲慢,虛心學習佛法智慧,方能超越己見,提升境界。
我們也應當記取這層意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謙遜的心態尤其寶貴。多方汲取養分,我們才能獲得更全面積極的成長。